“草根”电影能走多远?
一个民间电影年度展的思考
没有红地毯,没有大牌明星,也没有大堆的媒体人和镁光灯。为期5天CIFF第七届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这一民间影展日前在南京大学安静地结束了,50多名“草根”电影人再一次重新散落到全国各地。
不求票房的“草根”
获最佳新作奖的动画片《刺痛我》讲的故事很现实:2008年底,金融危机来临,中国有很多做外加工的工厂一夜间关厂倒闭。青年工人小张不仅丢了工作,还被云霞超市的保安误当成小偷打了一顿。心灰意冷的小张放弃留在城里找工作,决定回老家务农……
获评委会奖的《河流和我的父亲》则结合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形式,以导演和家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把一组童年往事编织在一起,构成一部以河流为主题的回忆录。
独立电影的定义说起来似乎有一些暧昧不清。一般来说,它指还没有通过审查的,没有获得放映许可证的影像作品。但电影节的策展人曹恺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民间影像”,由一群热爱电影,想要自己创作的草根作者完成的影像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对此作了阐发:独立电影是导演以独立制片方式制作的影像作品,大多是草根人拍的草根电影。通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展开,富有时代精神,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内心的彷徨与挣扎,是关于小人物的、贴近真实生活的电影。注重作者内心感悟与自我价值判断,注重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而非商业票房,是一种带有实验意义的电影,因此也被一些人称为是“小众电影”。
2万观众体现“草根”价值
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是一个民间电影节,自2003年开始。前三届展映的影片以王小帅、贾樟柯、张元、娄烨等第六代导演的片子为主,从第四届开始,影片以海选的方式进入评委会,所谓从“民间最底层”征集作品。一般设有5名选片评委、5名终审评委,都由组委会精心挑选,每一届各不相同,有导演、演员、作家、音乐人等等,但都是以各种形式和密切关联着电影的专业人士。影展的承办、协办者每届会出现一些变动,影片的展映地也会随之变化,一般分散在美术馆、书店、不同大学的教学楼等地。
第七届影片的展映地位于南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在现场,笔者看到,除了大量学生模样的观众,还有很多“叔叔阿姨级”的观众,甚至有一些老外。有的放映场连加座都坐满了,后来的人干脆站着看。有一对南京的中年夫妻表示,他们连续看了3天,觉得这些电影平时找不着看,都挺有意思的。他们还惋惜说不是每部片的碟都能买到。
这一影展最早的发起人张献民表示,今年的观影人次可能会超过2万,就一个民间活动而言,这个规模已经算是相当大了,也体现了活动本身的吸引力。
“草根”具有生命力
对于影展多年来的人气效应,曹恺表示,这正说明了观众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有愿意掏钱去电影院看商业大片的,也有愿意来看这些“民间影像”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电系主任周凯表示,观众不满足看好莱坞大片、贺岁大片,也开始把视角投向自己想关注的另外的群体和题材,这无疑体现了社会的一种进步。
笔者注意到,相较于以往,今年的影展增加了一个国际青年艺术电影高峰论坛,作为2010南京名城会的系列活动之一,还邀请了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南京大学的领导作为嘉宾出席并致辞。让这一“民间化”的影展,或多或少有了点“主流化”征兆。
对此,周凯表示,自己是始作俑者。目的是为了让电影节“大众化”,将其通过这一形式和主流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多地关联起来。独立电影并不一定是特立独行的,题材可以是非主流的,支流的,也可以是主流的。在对题材有好的选择和把握的基础上,鼓励创意自由,创作技法的“百花齐放”。电影节继孕育了王小帅、贾樟柯、张元、娄烨等一批第六代导演之后,在这一平台上进一步培养更多的“名导”。
(李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