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南部山间盆地考古获重大阶段性成果
春秋晚期都邑性城遗址浮出水面
本报苏州6月12日专电 春秋晚期由伍子胥主持建造的吴国都城阖闾大城,遗址就是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这似乎是得到公认的千年定论。无锡阖闾城遗址的考古并列入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给这一千年定论造成了些许波澜。而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苏州西南部山区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半年的综合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阶段性重大成果今日发布,结论是,可初步认定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曾经存在过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城址。这一获得包括曾担任过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的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在内的众多知名考古专家认同的阶段性成果,无疑对阖闾大城的千年定论,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东周考古的重大突破
从1957年至2001年,考古工作者对苏州西南部山区春秋时期遗址的发现和小规模发掘,为首次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大型遗址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联合考古队领队徐良高介绍,此次对苏州西南部山区春秋时期遗址的考古,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上,完成了山间盆地内约25平方公里的区域调查和主要地表以及现象的记录及标图工作。在盆地的南北两端发现了城墙遗址,相距达6728米,虽然东西向城墙尚未得到确认,已可判断这是迄今南方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的一个城址。在区域内发现了与古代城邑相关的种类遗存,成为重要的实物证据。共发现并登录土墩遗存235处,其中数百米以上的长条型土墩应是古代城墙。在区域内确定了5处古代遗址,其中马巷村石器作坊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在地面上发现大量陶片、石器半成品、石器等。还在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了东周时期吴越地区高等级建材瓦,令考古工作者欣喜万分,这一发现显示了古城址内有高等级建筑的存在。
点上,重点发掘了城墙、城壕与大型遗存。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对5个点进行了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与超大型城址有关的古城墙、护城河、水城门以及一处大型遗存。在水城门河道遗址的淤积层内,出土有春秋晚期陶片、木构件、铜箭头、原始瓷碗、板瓦残片等。对8号土墩的发掘,已发现汉代墓葬一座,大面积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红烧土和介于汉代与良渚之间的大型遗存一处。
李伯谦教授认为,这是东周考古的重大突破。
都邑性城遗址初步认定的依据
李伯谦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苏州西南部山区春秋时期遗址,被初步认定为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城址,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考古报告,初步认定的主要依据,一是发现的城址规模大、内涵丰富,是通过对此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城墙、城门、护城河、手工业作坊遗址、一般居址、墓葬、窑藏等年代、等级和性质的研究,以及由各类遗存所构成的聚落群的综合分析的结论。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介绍,在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中,这一城址规模仅次于燕国都城。同时期在其周边还存在一批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城址,如越城、鱼城、朱方、云阳等。
二是根据以往的调查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苏州西部山区存在大量的东周时期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中许多是高等级墓葬,如真山、阳宝山、树山、獾墩大墓等。附近还有严山玉器窑藏,出土了`一批吴国王室级别玉器。如此众多的高等级墓葬分布于此区域,代表了吴国最高工艺水平和等级的玉器窑藏也出现于此,表示本区域内应该有一处高等级大型中心聚落。
此外,根据《左传》、《国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文献记载,吴国晚期的都城在今苏州。流传至今的地名与口碑资料也表明,在今天的苏州西南部山间盆地内许多地名与吴国都城有关,如木渎、馆娃宫、胥山、胥口、越城等。
在今天上午先期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此次考古的理念、方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发掘、保护、利用相结合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学者们还指出,遗址性考古是一个长期过程,对苏州西南部山区春秋时期遗址的考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能否最终作出对阖闾大城的颠覆性结论,需要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和对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进一步研究。
据悉,联合考古队已作出了近期的5年规划,下一阶段将围绕城址的范围、结构与布局、周边同期遗址以及王陵等各等级墓葬进行调查、发掘与研究。相关人士表示,8号土墩的继续发掘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考古重点。
(王学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