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金龙博客

日志中将会有人生随笔欢迎博友浏览和交流

 
 
 

日志

 
 

探寻记录全球气候与环境的“史书”  

2010-03-29 17:29:14|  分类: 旧闻留存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探寻记录全球气候与环境的“史书”

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从冰穹A地区钻取的132米长的冰芯,从理论上可以借其追溯过去五六千年以来的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

本报南京3月29日专电(通讯员齐琦 吴凡 驻苏记者朱金龙)近日,搭载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破冰船返程回国。本次南极考察历时半年之久,考察队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也是我国南极考察史上任务最重的一次。

主要执行内陆冰盖考察任务,即完成中山站至冰穹A沿途积雪考察和冰穹A冰芯钻取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冰川学家、侯书贵教授认为,此次在昆仑站附近钻取了一支132米长的冰芯,从理论上可以借其追溯过去五六千年以来的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

可喜的收获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冷库”,南极内陆冰盖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冰穹A地区,是南极内陆冰盖上海拔最高的区域,由于冰体流变作用最小,被国际公认为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在冰穹A区域开展长期科学观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已两次赴南极科考的侯书贵教授介绍,科学研究表明,所有在大气中循环的物质都会随大气环流而抵达冰川上空,并沉降在冰雪表面,一年年沉积,最终形成冰芯记录。深埋在极地地表之下的冰芯,成了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的“无字史书”。不同长度的冰芯,可以反映不同历史年代的气候变迁,从中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二氧化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等信息。温室气体含量近200年突然升高这一事实就是从冰芯中首先分析得出的。冰芯中的气泡是唯一封存当时状况下大气成分的介质,通过测定发现,冰芯气泡中二氧化碳含量从工业革命后呈现急剧升高态势,由此可推断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的论断。

侯书贵教授表示,对于此次科考采集的冰川样本,主要将做三类研究工作,通过痕量元素、-10以及微生物分析,从中获知地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资料。铍-10是一种放射性元素,通过研究冰芯不同断面铍-10的含量来判断降水量变化,这对研究全球大气候变化有积极意义,据侯书贵教授介绍,这项研究在国外已比较成熟,国内目前尚未展开,作为我国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青年学科带头人的他将主要着手此方面的分析测定。对于人们比较关注在南极内陆的极端环境下是否存在雪冰生物?侯书贵教授说,在南极雪冰中存在菌类微生物,这些菌类有较高的多样性,且处于休眠状态,具有生物活性,经过培养可以成活。通过研究寒冷黑暗的千年冰芯中存在什么样的细菌,以及它们能够存活的机理,有助于了解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地球生物的演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同时,通过分析相应的DNA功能,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抗冻和生存能力能有所启发。

                  艰辛的科考

冰穹A地区,海拔4093米,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被称为“不可接近之地”。据侯书贵教授介绍,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样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钻取冰芯地点处于气候极度严酷的条件下。从南极中山站到冰穹A地区的沿途可能会遭遇暴风、地吹雪、白化天气,并且需要穿越被称为“地狱之门”的冰裂隙密集区等危险地带,还要克服雪地车和雪橇故障等,一路可谓困难重重。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内陆考察队员们毫无畏惧,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冰穹A。

内陆考察队于2010年1月初抵达昆仑站,在昆仑站附近建成了深冰芯钻探场地,预埋了钻探机器,为今后在冰穹A开展深冰芯钻探做好前期准备。对于本次科考能钻取到一支长132米的冰芯。侯书贵教授说,钻取冰芯的长度,取决于场地设施,冰钻机的容量、电缆长度以及既定科研目标的需要等。今后,中国凭借建在南极冰盖最高点的考察站,有望钻取到拥有更长时间记录的深冰芯。

南极内陆非常寒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度。考察队夜以继日工作,要在20天内完成预定项目。侯书贵教授解释,因为南极内陆气温到了1月底,会下降到零下45度以下,在这种温度下,任何机械设备都无法使用。据了解,深冰芯的钻取需要建立设施齐全的考察站,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费时几年才能完成。可毫不夸张被称为对人力、物力和意志力的一项考验工程。

侯书贵教授表示,探取深冰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是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冰芯形成原理类似于树木年轮,它记录着历史气候变化。据研究表明,在冰穹A底部,很可能存在着目前南极最古老的冰层,一旦获取,可有望破解地球数百万年气候变化的奥秘。

谈到在南极生活的衣食住行,侯书贵教授称在南极的生活是“共产主义”生活,所有的吃穿用都是统一安排、统一配给的。“不用自己操心衣食住行,只要吃饱,有劲干活就行。”队员们把生活要求降到最低,内陆考察队员在去南极内陆考察期间,几天洗一把脸是常事,一天睡4、5个小时不少见,吃罐装食品吃到嘴里只有一个味道。在科考队员眼中,和获取南极宝贵的研究资源相比,再大的困难也不成困难了。

据侯书贵教授介绍,下一阶段将要对从南极采集来的样本进行取样分析,后续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评论这张
 
阅读(177)|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