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金龙博客

日志中将会有人生随笔欢迎博友浏览和交流

 
 
 

日志

 
 

家庭交换,换出孩子另一个样  

2009-12-22 09:59:58|  分类: 旧闻留存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小皇帝”变身“乖宝宝”

家庭交换,换出孩子另一个样

 

 在家还需要大人系鞋带、穿衣服,到了“新妈妈”那儿,却帮着挑菜、扫地、铺床,“小皇帝”俨然是个“好帮手”;原本不愿意做家庭作业、拖拖拉拉磨蹭时间,到了“新爸爸”哪里,却是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课业任务,让人头疼的儿子成了“贴心小棉袄”。近日,苏州三元实验小学推出家庭互换活动,首批参加互换的4个学生在新家庭的表现可让家长们吃惊不小,几乎都惊呼“换了个家庭,孩子怎么都换了个样?”

 

孩子不是不会,而是习惯使然

三元实小4(1)班方致远,是这次参加互换的学生之一。习惯了放学后让大人代劳背书包的他,在互换的那天便坚持要自己背包包。在家都不怎么聊天的他,到了同学马慎晟家里,和马妈妈却做起了“聊友”,把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全拿出来“晒晒”。一同参加互换的还有5(1)班的郝一舜,初到同班同学段安东的家,快速完成家庭作业后,便帮着段妈妈洗菜、扫地,这般懂事乖巧是一下子就征服了段妈妈的心。孩子们在彼此家庭的表现,让父母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感觉怎么到了别人家,孩子完全变成了理想中的“宝贝”?

本次活动发起人之一、三元实小王勤老师解释说,很多生活上、学习上的事,孩子不是不会,而是长时间家里人宠着,什么都由父母老人代劳,久而久之习惯了,丧失了动力,就不愿意自己去做了。到了新家庭,碍于面子和陌生感,孩子的依赖性会减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会想办法自己解决,孩子心里明白着哩。

 

不仅给孩子上了一课,家长也上了一课

为了首次交换能顺利,孩子们在交换前都经过了学校的“培训”,比如进出家门要和长辈们热情打招呼、和家人用餐要主动收拾碗筷等等,孩子的礼仪知识增长不少;在同学家里,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也锻炼了孩子们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在孩子结束交换时,“新爸妈”给孩子也提出了不少建议。

相应,这次交换也给家长们上了一课。王勤说,平时家长忙于工作,几乎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突然家里来了“小客人”,怎么样都要陪陪孩子的,和孩子相处多了,自然会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马妈妈就就在和小致远的聊天中,找到了儿子不喜欢和自己聊天的原因:因为话题只和学习成绩有关。郝一舜向爸爸妈妈建议洗完菜的水可以冲马桶,这样既环保又节省,因为段安东的家就是如此做法。通过交换,家长既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成功之处,也发现了不足。

不过,王勤补充,对于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议,家长最好能配合,不然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心。

 

交换时间能否再长一些?

    据了解,家庭交换、特别是跨国的友好家庭交换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盛行,我国部分城市的学校也零星实行过家庭交换。三元实小校长徐惠泉说,现在的孩子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显得娇气、自我,依赖性特别强。加上小孩多由老人照料,生活空间也显得较狭小,面对陌生环境多有紧张、畏惧心理。换个家庭、换个空间,让孩子体验不一样的家庭氛围,尝试不同的人际交流,这对孩子的“心理断奶”有很大帮助。

家庭这样换一换,孩子就能乖乖服帖了么?王勤说,由于本次交换只有一个周末即两天时间,也不排除小家伙们好表现是“装装样子的”。从心理学上来讲,人的一个习惯的培养一般需要四周的时间,所以,在元旦即将在全校推开的家庭互换时间上将有所延长,希望“小皇帝们”能将“偶尔的好”潜移默化成“永远的棒”。(王学容)

  评论这张
 
阅读(566)| 评论(1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